第64章 大明从上到下对外的偏见与傲慢,朱高煦的决意!(2 / 2)
朱高煦又嘱咐了几句,在周岐凤下去后,朱高煦又叫来朱武嘱咐一番,朱武随即挑选了二十甲士跟在周岐凤身旁。
解决了这件事,朱高煦才看向李定荣。
“接下来说一下取暖问题,我后面会让大军介入帮忙,用于伐木制炭,你也要各府去实行,确保这个寒冬剩下这段时间的度过。
至于安置问题,待会我亲自去看看如今是怎么做的。
粮食不够的问题,要加快商业的布局进度,到时通过商业向大明或者周边购买粮食。
同时在沿海之地,让各地组织渔民打渔,这个资源如今要好好利用起来,增大打渔队伍,也是可以解决不少人的吃食问题。
现在府库还有多少银子与粮食,支出的账本,晚些时候你送到本王这里来。
除了这些问题,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?”
李定荣一一记下后,当即再度开口。
“王爷,还有一个问题,其实依旧是之前的问题,朝廷人手不足。
如今安置百姓,以及处理其他事,都需要人,臣已经将品行尚可,只要会认字的人,都进行任用了,但依旧不足。”
看着苦涩的李定荣,朱高煦也头疼了,这个问题要解决,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得了的。
学院已经让李定荣去组织了,教育部也建立了,但培养人才,需要时间。
朱高煦很是头疼,果然在外面建国,不是那么容易的,一旦落实到具体,总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。
就像这个人手不足的问题,大明就永远体会不到大汉的这种痛。
在大明,那是想入仕的人一抓一大把,读书人根本就不缺。
想到这里,朱高煦突然眼前一亮。
“你说在大明招揽人才,你觉得如何?
大明的读书人,想要步入仕途的人,可是不少,只要我们能够吸引一部分人过来,就完全足够了。
在大明还需要参加科举才能入仕,但是在大汉,如今只需要走一个过程,只要不是太差,或者人真的有问题,基本就能入仕。
若是宣传出去,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了?”
朱高煦想着这个法子,越发的觉得可行,大汉人才不够,大明可是不少,自己好歹也是大明汉王,这个王位也一直都在的,放在大明去吸引那些人,完全可以啊。
反正都是做官,在大明还轮不上,来到大汉做官,都是汉人,怎么就不行了?
李定荣听着这些,却是眉头紧锁,思考片刻,他很犹豫要不要给朱高煦说,看着朱高煦眼下高兴的样子,他是真的怕打击到朱高煦。
最终,李定荣还是决定说出来。
“王爷,这个法子,恐怕不行,难以实现。”
“为什么不行?”
朱高煦一时诧异,他没有想到李定荣直接否定了他的这个想法,朱高煦也开始认真思索起来,到底是哪里不行。
李定荣也没有接着说,等朱高煦想了一会,似乎已经想到之后,才缓缓开口。
“王爷,大汉距离大汉而言,太过偏远,已经在大明入仕的,宁愿当一个小吏,都不会愿意到大汉为官。
而没有入仕的,则是想着通过科举入仕,在大明为官,他们是不会愿意来到大汉的。
就如今大明的云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,这还是在大明,绝大部分人都不想到这些地方为官,因为到了这些地方,前途基本到顶了。
而且这些地方偏远,远离中枢的同时,又极为贫困,是苦寒之地。
大明之内这些地方尚且如此,更遑论大汉。
这是原安南之地,所有人都很清楚,大明对周边的小国,本就抱有极大的蔑视之心。
臣说一句不怕王爷生气的话,若非王爷决定来这里,若非我等忠于王爷,没有一个人愿意来这里。
如今大明的奴儿干卫,王爷您应该清楚才是,大明官员,其实包括太子,都是比较反对皇上设立卫所的,尤其是朝堂官员。
即便皇上强硬的设立了,但如今那里的职位,直到我们离开大明,都还没有全部补齐,因为除了武勋,文官没有人愿意去。
现在大汉在大明那些人的眼中,就相当于奴儿干卫,虽然实际情况相差很大,但那些人不管这些。
宁愿在大明繁华之地为吏,也不愿去到偏僻的苦寒之地为官。”
朱高煦听着这些,并没有生气,可以说没有丝毫波动,因为后面他自己也想到了。
大明那些士大夫,以及读书人,都是娇生惯养的,谁愿意来到这种偏远的地方啊?
寒窗苦读十数年,就是为了科举一朝出人头地,光宗耀祖,只要是个正常人,谁会想到离开大明,来到他的大汉呢?
尤其是大明对外的偏见,从原身的记忆他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了,这是汉人对周边的一种瞧不起。
大明周边诸国,被成为夷,谁愿意来这样的地方啊?
至于奴儿干卫的情况,朱高煦同样清楚,如今还没有被朱棣提升为都司指挥使司,再等几年哪怕奴儿干都司成立,那地方的文职,依旧有不少空缺,无法补齐。
历史上大明征伐安南,占据的还只是安南北部,安南南部,也就是清化以南之地,还是在陈朝后代的手中,就这样的情况下,历史上大明设立的交趾,文职官位依旧空缺不少,就已经说明问题了。
朱高煦摇头一笑,这条路,基本算是走不通了。
尤其是他本身在大明,也不受文官待见,更难。
朱高煦看向李定荣,反而笑了。
“罢了,大明的人如今瞧不起这里,今后大汉将会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存在。
人手的问题,坚持坚持吧,只要能够做事,不管能不能认字,先不管,先用起来。
等自己培养出了人,就不会再缺了。
不说这些了,先带我去看看京城以及百姓安置的情况吧。”
朱高煦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再做什么纠缠了,这件事哪怕他去求朱棣都没用,反而只会让大明那些士大夫看笑话。
而且他还不想去求朱棣,更不想去求那些士大夫,那些人的嘴脸,他是真的不想看见。
大不了忍几年的时间,等大汉彻底发展起来,他倒要看看,还会有谁看不起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