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12章 农业规划,事有轻重缓急之分(1 / 2)

加入书签

朱高煦也是没有办法,总不能真的事事都让他来想,他来做吧?

不然李定荣这些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?

哦,可以帮他落实政策到位,然后呢?

如今他要做的,就是在自己把控方向的前提下,让李定荣等人去实行,想办法去做到。

他就不信了,多历练几次,难道还历练不出来了?

有些话哪怕朱高煦没有明说,但李定荣与周岐凤还是感受得到,朱高煦为他们,是真算是操碎了心。

他们才是辅佐朱高煦的人,而到现在,他们好像还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。

“王爷,臣知道了,臣下去后想办法,尽快开始实行!”

既然是确定要做的,那就做,大不了痛一阵,总比一直痛来得好。

朱高煦看着李定荣等人的态度,欣慰的点头,随即说道:“民生方面,你有没有什么想法?”

朱高煦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,他想看看李定荣是怎么想的,他知道,李定荣肯定是有有准备的。

毕竟一直负责这些,要是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,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。

李定荣也没有犹豫,肃然说道:“王爷,如今各地的安置基本已经完成,只有少部分区域还在分配之中,而从大明跟随王爷而来的人,分配略多部分,且全部都集中在京城以及周边。

随着安置与分配逐渐完成,这说明大汉的田地已经少有荒芜,充分得到了利用,加上摊丁入亩的实行,今年的赋税,情况会比去年更加良好,待到秋收后,朝廷会得到一笔可观的钱粮进项。

除此之外,王爷先前所做出来的白糖、雪盐、老花镜,以及织布机与纺织机提升了纺织业成品的效率,这些也是朝廷不小的一笔进项。

另外盐的税收,已经取消对于普通盐的盐税,只征收雪盐盐税。

如今都渐渐普及,今年开始,为朝廷创造的进项会逐年递增。

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进项,待到下半年,朝廷的情况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,但这些,依旧还是不足以支撑。

臣以为,应当发展大汉一些地方的特色,例如沿海之地,开展打渔产业,形成可以成为沿海地方特色的产业链,不仅可以增加沿海之地各府、县的收入,也能让百姓更好解决吃饭的问题。

另大汉河流众多,可以围绕一些河流做河鱼捕捞,以及蓄养适合在水中生存的家畜,如此可以辐射至周边,在解决百姓吃饭问题的同时,提升百姓的收入。

这些事臣想到的提升百姓收入以及解决温饱的事情,还有则是需要改进。”

朱高煦听着这些,双眼越发明亮,心中更是无比的欣慰。

李定荣的本事,果然还是在线的,这么些时间阁老,也不是白做,一直在处理各种内务国事,刚才说的商业或许是李定荣不擅长的,但此刻说的这些,都代表着李定荣之前所做的,都非常的好。

尤其是提出来的建议,这也是他心中所想的。

办法总是有的,只是需要动脑筋去想而已,如今,不就是这样吗?

“定荣说得不错,之前的努力,现在正在逐渐得到收获了。

不过哪怕情况在转好,也不可松懈,尤其是地方上的监督。

周岐凤,你是都察院左都御史,要挑起担子来,之前让你在省、府搭建监督体系,还没有全部完成吧。

接下来你的任务,就是尽快全面完成,不要让一些人,坏了如今好不容易开始好起来的根基!”

“禀王爷,最迟明年上旬,臣必定将都察院的整个体系组建完成!”周岐凤当即站出说道。

这次他回来,也是因为朱高煦回大明以及疟疾的事情,不然他都还没有返回京城,还在外面忙着组建地方的督察体系构建。

朱高煦满意点头,随即又看向李定荣。

“定荣,你的这两个提议,都是非常可以的,既然你有想法,下去后开始实行就可以了。

现在你说说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。”

朱高煦是越发的来兴趣了,他可是得好好听听才行。

李定荣也没有犹豫,当即说道:“王爷,首先不足之处则是田地的灌溉,臣看了不少地方的奏报,也下去亲自看过,很多田地的灌溉都没有做好。

大汉有着充裕的河流,有大有小,而这些河流,可以很好的成为灌溉田地需要的水。

臣正要与户部谈及此事,那就是将田地的灌溉落实到位,以此保证粮食的水分补充。

且在大汉又时常下雨,除了灌溉,还需要梳理各条河流,同时开设支流,确保在一般大雨之下,不让粮食轻易被水淹,导致粮食减产。

臣准备在农闲之时,选出一部分百姓用于建设这些,同时让工部出人设计,地方官府牵头。

此事不仅是朝廷之事,也关乎着地方百姓,臣也派人下去调查过民意,百姓也基本都是支持的,只不过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,无法快速完成。

第二点则是开荒,开垦荒地必须要长期去做,如今的耕地依旧有些不足,需要更多的耕地种植更多的粮食。

而开垦荒地,臣建议使用囚犯,以及服徭役等,由官府组织,开垦的荒地在官府备案后还要移交到户部存档,过后再行分配。

然后则是种桑,如今大汉之内还没有出现规模的种桑,现在有了织布机与纺织机,种桑虽然要占用一部分耕地,但种桑养蚕不仅可以提升百姓的收入,也能促进纺织的提升。

臣准备选取一些合适的耕地,对种植桑的百姓,进行一定的赋税减免,而百姓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,开展种桑养蚕再贩卖给朝廷或者商人。

最后则是建城,尤其是大汉北部,虽山林茂密,但有了城池,朝廷可以集中管理,且建城必然需要伐木,可适当减少密林,更加适于百姓居住,也可减少疟疾的发生。

这些是臣这些时间以来想到的,还请王爷指正。”

李定荣说完,也是松了一口气,这些,都是压在他这里的大石。

别看他说得轻松,但这些可是他花了太多的时间,各方调查取证,自己也亲身下去看了之后,每个夜晚沉思想到的。

各方面李定荣不敢说全面,但这些,都是他能够想到的极限了,并且还各自想出了解决的办法。

这些虽然他都有想法,但即便是朱高煦赞成,想要全部实现,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