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72章 杨士奇数日见闻的悔恨,大汉海军下占碑(1 / 2)

加入书签

这次又是让杨士奇开了眼,如今大明的香料价格不断升高,在大汉却是如此低廉。

低廉到这些酒楼的菜,都开始使用香料。

在大明是宝,来到大汉,却是发现无比的寻常,这个落差感,让杨士奇一时都有些难以接受。

想了片刻,杨士奇当即问向小厮。

“你们这里的胡椒多少价格?”

杨士奇最为关心的就是这个,因为大明的胡椒,在许多时候都是用来抵俸禄进行发放的。

洪武时期这就是常规操作了,那时东南亚的诸国,都会上贡大量胡椒给大明,加上这些小国也会派商队到大明售卖胡椒。

而在永乐时期,前面都还好,诸国还有上贡,但自从朱高煦建立大汉后,尤其是这一年多的时间,鲜有胡椒等香料进入大明。

至于上贡,上一个在前年给大明上贡胡椒的苏门答刺,现在已经没了,被朱高煦给灭国了。

“告诉可观也无妨,胡椒在大汉五两银子一斤,不过这是针对大汉籍的人才有的。

其他人购买,为八两银子一斤,每人只能购买一斤,且需要先在外贸司进行登记,取得凭证,依靠凭证在指定销售胡椒的商户进行进行购买。

更重要的一点,这是限量的,每天发放的凭证都是有限的。

直到现在,每天都没有超过五十人。

现在这个凭证的价格都已经达到十二两银子了。

而若不是大汉籍,也没有凭证,将不得购买。

朝廷说这是既要让从大明而来的人感受这样的价格,至于买的人带回去后怎么用,没有任何限制。

若是有人想要依靠这个来做生意,也会非常的麻烦,官府有预防的措施,详细的可观可以去外贸司查询。”

杨士奇听到这里,双眼都红了,这是嫉妒的,嫉妒已经让他有些面目全非。

就是因为这个胡椒的价格,在大汉,大汉的人居然五两银子一斤,其他人需要八两银子一斤。

然而胡椒在大明的价格,如今已经攀升到了十五两银子一斤!

而且因为胡椒进入大明之内的量开始变少,这个价格还在上涨。

在大明若是买什么东西,这个胡椒都是可以当做银子来使用的。

至于其他香料,像龙涎香这种顶级香料,杨士奇已经不想去过问了,一个胡椒就已经被打击到了。

现在他似乎有些明白了,为什么刚才那些商人宁愿来大汉经商都不去大明,不仅是去大明繁琐,而是大汉这里的许多商品,他们做一个二手商贩子,都能赚不少。

说白了就是听大汉朝廷的话,跟着大汉朝廷的脚步走,这些人就能够赚到钱。

这还只是香料,大汉还有着其他不可比拟的优势商品,其他地方都没有。

想着这些,杨士奇很是忧愁。

“去上一两酒,就你们店里的人间醉。”

哪怕这个酒三两银子一两,杨士奇都没心情去在乎了,除了他这会想喝酒,也有他想看看这个酒到底是什么酒,这么贵。

“好勒,客官稍等。”

不一会,酒拿了过来,杨士奇放眼看去,就两个杯子,酒放在大一些的杯子里,小一些的杯子是用来喝的。

当看清一两酒有多少时,杨士奇直接笑了。

人在无语的时候,是真的会笑。

三两银子啊,就这么一两口酒,杨士奇都倒吸了一口凉气,这什么酒这么贵?

倒了些许出来,为了防止漏掉,杨士奇甚至倒得无比的认真。

自从他真正进入朱棣的视线后,喝酒已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过了,如今却是比他昔日落魄时喝酒还要小心翼翼。

倒好后,杨士奇放到鼻尖闻了闻,确实够香,比他以往喝的都要香不少。

轻轻喝了一口,连倒出来的这些都舍不得一口喝完。

进入口腔,又进入腹部,杨士奇眼前一亮。

“好酒!”

杨士奇是真的惊讶到了,这个酒确实好,至少比他喝过的酒都要好。

杨士奇又叫来了小厮,问着这个酒。

“客官,这个酒并非我们酒楼酿造,这是从酒水监买来的,这是皇宫内酿出来的,据说还是由大王指点的。

我们购买的价格是接近二两银子一两,拿出来卖也不过是一两银的利润。

而且这还是最基础的,据说还有一些存放时间较久,更好喝的酒,只不过那种酒更加的贵,酒水监对外拿出来的都很少,我们酒楼从未抢到过。

客官若是想要喝,可以往东走,约莫三百步就能看见人间客,这是一间酒楼,里面有那种酒。

只不过那里的东西更加的贵,客官可得多带些银子。”

杨士奇点点头,示意了解,最后又拿出一钱银赏给小厮,他问这个小厮问了不少次,杨士奇都有些过意不去。

也是到这个时候,杨士奇才知道,原来他如今还在喊贵的酒楼,居然还不是最好的。

能够售卖更加品质人间醉的酒还要贵,而且能够让这个小厮都说出贵的,可见其贵,他是真的开眼了。

杨士奇摇了摇头,就这个吃法,要是每天顿顿吃,没点家底,还真承受不住。

在酒楼吃了一顿刻骨铭心的饭菜,随即继续来到街上游逛,看着大汉的不同,也在问着听着其他人对大汉的看法。

王宫内,朱高煦正在处理国事,枚青匆匆走了进来。

“王爷,那杨士奇在城内四处闲逛,而且在打听大汉的消息。”

枚青随即将杨士奇的一切都与朱高煦说来。

在大汉京城,杨士奇有什么动作,都逃不过朱高煦的眼。

朱高煦听后,只是笑了笑。

“不必去理会,他想要了解,就让他去了解。”

就凭借杨士奇能够在外面了解到的,也不会知道大汉的什么机密,他也压根就没有防范的必要。

一连三日时间过去,这一日杨士奇没有再出去,而是待在官驿。

这几天的了解,他也大致知道大汉如今的情况,尤其是去往城外了解到的,杨士奇更是心惊无比。

他是真没有想到,大汉百姓的税,竟然那么的低,且朱高煦居然真的做到了免赋,尤为让他震惊的,就是大汉如今的耕地,竟然不少,并且这里的水稻,还是一年三熟。

杨士奇是真的没有想到,原来在大明之外,竟然还有着这样的宝地,原来被发展起来后,会是这样的肥沃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